让激情在朗读中飞扬 ——观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
金颖华
观摩了鉴湖镇中心小学胡老师执教的这堂语文课,我们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课堂上,走近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中的父亲,了解父爱的“了不起”。这个情感的升华来源于教师教学新理念的体现下面,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:
1、 以境入情,层层递进。
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,以往的生活、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。教师首先演示了地震的录象,通过真实的画面声效,拉近了孩子与文本的距离。激情导入,试问学生听到了什么?看到了什么?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。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,找到描写地震的危害的句子及词语,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:昔日,孩子们可能在美丽的教学楼里干什么?从而,突出地震的残酷。接着,教师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这对父子(了不起),体会自己最感动的句子,学生从自己的感受、理解出发,情感受到升华,感受父爱的伟大。最后,教师发散学生的思维,沉淀学生的情感,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自己的父母,永记心间。整个过程,教师并没有讲解和说明,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,参与者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内容,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体会、感受,发表自己的见解,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。
2、多样朗读,张扬个性。
新课标中指出:“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,让学生在主动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和思考,受到情感熏陶,获得思想启迪,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、体验和理解。”阅读过程中,胡老师能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,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字后面含着的意思。
文中“他挖了8小时,12小时,24小时,36小时,没人再来阻挡他,他满脸灰尘,双眼布满血丝,衣服破烂不堪,到处都是血迹。”是文章的重点、点睛之段。 学习这段时,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观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:“他挖了8小时,12小时,24小时,36小时”,而不直接写“他挖了36小时”。学生通过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,而后加以想象、情境朗读,更能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,体会那份信念、坚定,那份爱。
提几点建议,供大家参考:
1、由点到面,简洁概括。
学生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,胡老师让大家运用以上的词语:说说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?这个提议本来很好,但是很多孩子想把所有的词语都用上,结果他口中的故事梗概就显得具体冗长,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。
建议让学生选择以上一、二个词语,用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。相信即便是一句简单的话,“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!
2、 角色转换,深入体会。
老师扮演记者的身份,采访“挖了8个小时”“12个小时”“24个小时”“36个小时”的由孩子扮演的父亲,通过角色转换,让孩子用一些词语说说此时此刻的感受如何?打算放弃吗?还打算怎么做?但是孩子缺乏一定的实际体验,缺乏一定的朗读,情感显得空洞、贫乏,不能真正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。
建议可以模拟让孩子保持连续不断“挖”的动作1分钟,然后通过计算1小时等于几分钟,8小时、12小时、24小时、36小时呢?1分钟的坚持和父亲那么多小时的坚持进行对比,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父爱的伟大,揣摩人物内心世界,从而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、洗礼和升华,对这位父亲也产生更为真切的敬佩之情。
由于本人执教经验甚少,希望也有观摩此堂课的各位前辈踊跃指正,共同交流!在此,深表感谢